社交新风 | “哈哈”和“哈哈哈哈” 区别在哪里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咬文嚼字 Author 徐默凡
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段子,网友们把“哈”的使用数量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联系了起来——
哈哈:敷衍
哈哈哈:开心
哈哈哈哈:觉得你很有趣
哈哈哈哈哈哈:可能有求于你
虽说是段子,但是大家看了也觉得挺有道理的,那么这个道理在哪里呢?
认知语言学中有一个“像似性原理”,说的是语言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,包含了各种表现形式,如复杂像似性、顺序像似性、对称像似性、重叠像似性等。其中最容易理解的是“顺序像似性”,意思是语言形式的顺序和语义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对应的。比如“她结了婚,生了孩子”和“她生了孩子,结了婚”相比,虽然描述的是两个同样的事件,但因为表达顺序不同,所以时间顺序也不同,一个是“结婚生子”,一个是“未婚先孕”。
“哈哈”的重复现象则和另一种像似性——重叠像似性有关,也就是语言形式的重叠和语义内容的数量变化有关。比如形容词重叠,“干干净净”要比“干净”程度深;比如量词重叠,“一首首歌”比“一首歌”的数量要多,“一首一首歌”则表现了许多歌曲的依次出现。“哈哈”是一个拟声词,模拟人的笑声,它的重叠用法比较简单:“哈哈”用得越多,说明笑的时间越长;笑的时间越长,说明笑的人越开心。
以上“哈哈”叠用是重叠像似性原理的最简单应用,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。笑的人越开心,可以推理出对发话人正面评价就越多,如:说话人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段子→说话人说话很有意思→说话人性格很有趣……因此,表面上看“哈哈”的数量表现了自己的开心程度,暗地里还隐含了对发话人正面评价的程度。
既然自己的开心也暗示了对对方的欣赏,那么为了礼貌起见,就会有故意夸张自己的开心程度以取悦对方的做法存在了。这在日常交流中也是存在的,比如:收到礼物后大喊大叫显示自己的喜欢,对同伴的赞扬表现出超常的快乐……在网络交际中,别人无法看到你真实的表情和体态,对自己开心程度的夸张就会变得更加方便——只要增加“哈”的数量就可以了。但是万事要有度,如果夸张过头,就会让人觉得虚伪造作。所以,在对话中不断打出一连串“哈哈哈哈哈哈”,特别是对方的话并不怎么好笑的时候,就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在故意讨好、有求于对方了。
网络交流中,重叠像似性原理的应用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,就是很多人都觉得重叠的“嗯嗯”“哦哦”“好的好的”要比单个的“嗯”“哦”“好的”更亲切更礼貌,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原来语言形式的重叠带来的不仅可以是客观事物层面的数量变化,也可以是主观情感的程度变化——重叠越多,表示说话人对此越重视,态度越诚恳。试比较:
(1)钱钱钱,到处都是钱。
(2)钱钱钱,你就知道钱。
第一句中“钱”的重叠,主要表现了客观数量的增加;第二句中“钱”的重叠,则主要是主观重视程度的增加了。
“嗯”变成“嗯嗯”,“好的”变成“好的好的”,基本功能没有变,都是在答应对方的要求,但是感觉重叠以后应答者对发话者的要求更加重视了,态度更诚恳了。这都是重叠像似性带来的心理效果——对方花了更多的时间来制造更复杂的语言形式,这显然是和对方的重视程度成正比的。
说到这里,你学会怎么用“哈哈”和“嗯嗯”了吗?
本期责编:鱼